5.1 學習目標
1.識記課程的一般概念,課程設計、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概念;
2.掌握課程的幾種分類;
3.掌握課程計劃的構成;
4.理解教科書的作用;
5.理解制約課程的因素和課程計劃、教科書編寫的原則;
6.掌握小學階段課程的特點以及我國小學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
7.運用課程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理論合理安排課程。
5.2 核心內容綱要
一、課程概述
1.課程的一般概念
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
2.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
(3)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4)課程理論
3.課程類型
(1)根據(jù)課程的任務,課程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①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yǎng)。
②拓展型課程:重點拓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③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態(tài)度與能力。
(2)根據(jù)課程的制定者,課程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①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于中央級教育機關。
②地方課程:是為了適應各地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同需要和適應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需要而設置的,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根據(jù)本地情況自行安排的課程,這類課程屬二級課程。
③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學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shù)厣鐓^(qū)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fā)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二、課程設計
1.課程設計的概念
課程設計是指課程結構的編制,既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整體的編制,也包括具體課程的編制。
2.課程計劃
(1)課程計劃的概念
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guī)劃,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guī)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2)課程計劃制定的依據(jù)
①教育目的;
②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
(3)課程計劃的構成
①教學科目的設置;
②學科順序;
③課時分配;
④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
(4)課程計劃編制的原則
①保證實現(xiàn)教育目的與任務,體現(xiàn)課程結構的完整性;
②依據(jù)科學的課程理論,處理好課程系統(tǒng)內部范疇的幾個基本關系,體現(xiàn)基礎性和多樣性;
③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精簡課程,加強基礎和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特長;知識體系相對完整,保證學科間的合理關系;統(tǒng)一性與靈活性、穩(wěn)定與變革相結合。
(5)課程計劃對學校和教師的指導意義
①課程計劃對學校的指導意義:課程計劃體現(xiàn)了國家對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要求,是學校組織教學工作、確定工作步調的依據(jù)。
②課程計劃對小學教師的指導意義:
a.要認真學習和熟悉課程計劃,了解小學教學和其他活動的全面安排和要求;
b.要了解自己任教學科開設的年級、順序、教學時數(shù);了解自己任教學科在整個課程計劃中的地位與作用;
c.要了解自己任教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與銜接;
d.要綜觀學校教學、教育全局,明確自己的任務與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好自己的教學、教育工作。
3.教學大綱
(1)教學大綱的概念
教學大綱即學科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2)教學大綱的構成
①說明部分;
②本文部分;
③其他。
(3)教學大綱對學校和教師的指導意義
①教學大綱是國家對各門學科的教學提出的統(tǒng)一要求和具體規(guī)格,是國家對學校教學實行領導的一種重要工具。
②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jù)。
③學校和教師應全面徹底地領會課程標準的內容、體系和精神實質,按照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
④教學大綱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4)教學大綱的理解和執(zhí)行
4.教科書
(1)教科書的概念
教科書又稱課本,它是依據(jù)教學大綱編制的、系統(tǒng)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教科書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
(2)教科書的結構
(3)教科書的編排
(4)教科書的作用
①教科書是學生在學校獲得系統(tǒng)知識,進行教學的主要材料;
②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jù);
③根據(jù)課程計劃對本學科的要求,分析本學科的教學目標、內容、范圍和教學任務;
④根據(jù)本學科在整個學校課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理論和實踐相聯(lián)系的基本途徑和最佳方式,確定本學科的主要教學活動。
(5)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①按照不同學科的特點,在內容上體現(xiàn)科學性與思想性;
②強調內容的基礎性;
③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教材還要考慮到我國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水平和教育現(xiàn)狀,必須注意到基本教材對大多數(shù)學生和大多數(shù)學校的適用性;
④在教材的編排上,要做到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法要求的統(tǒng)一;
⑤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⑥教科書的編排要兼顧同一年級各門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和同一學科各年級教材之間的銜接。
(6)教科書在教學中的應用
三、我國小學課程
1.小學階段課程的性質
(1)普及性
(2)基礎性
(3)發(fā)展性
2.我國現(xiàn)行小學課程設計
(1)我國小學課程設計的原則
①高度的科學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統(tǒng)一;
②要以實現(xiàn)教育目的和學校培養(yǎng)目標為最終目的;
③要適合小學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
(2)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要達到的教育目標
3.我國小學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
(1)加強綜合性,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
(2)加強實踐性,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
(3)加強彈性,體現(xiàn)課程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