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防止和克服一些認識和行動上的誤區(qū),使思想更清醒、行動更自覺、步伐更堅定,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把一些問題搞清楚十分必要。
一要防止和克服一哄而起、大拆大建,把新農村建設看成政績工程和運動式推動的傾向。這種認識和做法顯然不符合中央精神,也不符合農民意愿。雖然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村莊整治,但要明確,農民的舊房改造必須立足實際,尊重農民意愿,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舊房改造僅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內容,不是目前廣大農民最迫切、最直接、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如果不顧農民的承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把新農村建設等同于新村建設,大拆大建,搞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其結果必然背離新農村建設的初衷,只能是“只見新村不見新貌”。
二要防止和克服操之過急、急于求成,以為新農村建設可“畢其功于一役”的傾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廣大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個層面協調發(fā)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僅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意志。新農村建設進程快慢、建設水平和質量高低,從根本上說取決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必將是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我們在指導思想上千萬不能急躁冒進,盲目提速或搞速度攀比。只能堅持從實際和現有條件出發(fā),充分尊重自然規(guī)律、經濟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科學地確定發(fā)展目標和實施步驟。
三要防止和克服領導大包大攬、不尊重農民,甚至在新農村建設中損害農民權益的傾向。這種傾向如任其發(fā)展,必將導致新農村建設的失敗。新農村建設必須組織和動員廣大農民參與,自己當家做主?!按笾饕狻睉赊r民自己拿,這是確保新農村建設健康發(fā)展的根本前提。必須正確認識政府與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相互關系。一方面,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政府,政府是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協調者;另一方面又必須看到,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在事關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農民對如何建設新農村最有發(fā)言權。實際工作中必須從制度和機制上牢固確立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
四要防止和克服新農村建設模式一律化、指導方法一刀切的傾向。新農村需要政府統(tǒng)一謀劃,統(tǒng)一指導,但政府的謀劃和指導又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切忌在新農村建設模式上搞一律化,方法上搞一刀切,甚至盲目模仿城市,喪失農村特色,割斷延續(xù)千百年的文化傳統(tǒng)。各地在建設新農村實踐中,應根據不同地域條件分別進行具體指導。在新農村建設的模式上,政府可提出總體要求,但不能用一個模式,“一個標準包打天下”。應尊重各地探索和選擇符合自身特點的模式。各地也應因地制宜,提倡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
五要防止和克服重硬件、輕軟件,把新農村建設片面簡單理解為“新村建設”的傾向。要全面改變農村面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當然是必需的。但我們不可忽略或丟了新農村的軟件建設。從一定意義上說,軟件建設有時甚至比硬件建設更重要。如果在認識和行動上出現片面性,重硬輕軟,硬件與軟件建設不適應、不協調,新農村建設勢必難以走上科學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