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背叛泥土,是一個陰謀。
⑵在很早的時候,這個陰謀就如一粒種子落在我貧瘠的心田里,偷偷發(fā)芽,潛滋暗長。
⑶父親給我最初的人生設計,是做一個勤快的種田人。這和鄰里一帶所有父母給兒女的設計如出一轍。這或許是一個傳統(tǒng),無可非議,天經(jīng)地義。
⑷出生在鄂西山地的人,似乎從出生之始,就已被命運安排為一個以泥土為生的種田人,仰仗泥土,世代為農(nóng),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在山地活命的法則。學習勞動,是最早的生活必修課。
⑸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導師。從小就跟在他們后邊,拿著小鐮刀去割豬草,背著小背簍去背玉米,扛著小鋤頭去種小麥。父親一心一意要把我培養(yǎng)成一個合格的種田人。
⑹可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種田人,總是忘記時令,不知道這個季節(jié)該種什么,下個季節(jié)要種什么。如果不是母親,我開墾出的田園也會荒蕪得一塌糊涂。
⑺泥土生萬物,養(yǎng)生命,可我對泥土的愛不及母親的萬分之一。母親曉得哪一塊地肥沃,哪一塊地貧瘠;曉得每一塊地適合種什么,不適合種什么;曉得每一種作物發(fā)芽、揚穗、成熟的時間。她總是將幾畝地經(jīng)營得井井有條。
⑻在泥土和莊稼面前,母親最有發(fā)言權(quán)。她懂得它們的心思,懂它們的語言,能猜透它們的秘密,曉得它們的性情。她心疼泥土,心疼莊稼,像疼愛我們一樣疼愛著它們。在大地和莊稼面前,她也是一個善良的母親,一個慈愛的母親,一個偉大的母親。
⑼泥土是值得信賴的,父母是值得信賴的。在山地里伺候泥土,服侍父母,順乎自然的命運也無可厚非。然而父親在教我種植的時候,也教我識字。他最初的理由是,多認識些字,少吃些虧。
⑽在鄂西山地,很多人一輩子不曾離開村子,離開泥土。他們?nèi)サ米钸b遠的地方可能是數(shù)十里之外的親戚家。他們對村子里的事情如數(shù)家珍,對莊稼的長勢了如指掌,對山外卻是一無所知。山外是神秘的,只能道聽途說。山外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
⑾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背叛泥土的種子在我少年心中悄悄扎下了根。
⑿讀書,是一條路,一條背叛泥土的路,一條可以吃上輕省飯的路。與我年齡相仿的人,絕大多數(shù)在途中失散,不是回家種植,就是娶妻嫁人。他們沒能走出村子,即使暫時走出了,遲早也會回來。
⒀在讀書路上埋伏著許多不確定性。我認識村子里的一個人,讀了不少書,畢業(yè)后卻在家無所事事。村人看待讀書人,也是成者為王敗者寇。企圖背叛泥土的人,非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才行,否則江東父老不好相見,不會施以好顏色。
⒁好在我讀書之余,還不忘幫助父母事農(nóng)耕,雖身單力薄,也不是行家里手,卻足夠濫竽充數(shù),為以后留下了半步臺階。父親說不時要讓我下地,讓我曉得他們種田的辛苦,掙錢的不易,激勵我讀書。
⒂祖父是民國時期的高小畢業(yè)生,自己背叛泥土不成,把希望全部落在孫輩身上。挨個排序,在我身上看見一抹希望。在我考上縣城高中之時,他就到處炫耀;在我念高三時,他就說等我考上大學了,好好擺幾桌以示慶賀。沒想到在那一年的高考前夕,他就匆忙走了。這成為我心頭遺憾。
⒃那一年的秋天我終于考上了大學,也就是在那一年秋天,我含淚背叛了泥土,告別了家人。
⒄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個的少年時代和童年記憶。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處于無根的狀態(tài)。只有偶爾親近它,才能找到丟失已久的山地方言和感知到漫漶在山地間的溫暖,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故鄉(xiāng)!
⒅在鄂西山地,對泥土沒有二心的,是那些至今仍然勤勉的種田人。像我母親一樣的人。那些種田人,依然在廣袤的田野里保持著最原始的種植姿勢:面朝黃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⒆只有在泥土里進行種植的人,才能聽見大地的心跳,才能用舌頭和鼻子分辨出口中飯食出自哪一塊泥土。我們這些背叛了泥土的人,無法體會種田人對于泥土的感情。
⒇那是寸土寸金的感情。
11.文章開篇便說“背叛泥土,是一個陰謀”,這樣開頭有什么作用?(4分)
12.解釋下面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4分)
(1)泥土是值得信賴的,父母是值得信賴的。
(2)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處于無根的狀態(tài)。
13.文章中父親、母親、祖父三個親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對“我”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請作簡要分析。(6分)
14.縱觀全文,作者對“泥土”表現(xiàn)出了怎樣復雜的情感態(tài)度?請簡要分析。(6分)
11.內(nèi)容上,對自己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而離開哺育自己的親人和故鄉(xiāng)的行為的否定,表達對故土的熱愛,又是對故鄉(xiāng)落后生活方式的一種重新的思考。在結(jié)構(gòu)上,“泥土”是原文的線索,通過寫“背叛泥土”為下文寫對故鄉(xiāng)復雜的情感作鋪墊。
12.
(1)泥土與父母一樣滋養(yǎng)和養(yǎng)育了我們,都是值得信賴的,都是我們的依靠,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感激與依戀,也體現(xiàn)出山地人只能依靠土地為生,順乎自然的一種無奈。
(2)“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個的少年時代和童年回憶”,“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故鄉(xiāng)”,離開了故鄉(xiāng),作者自己已找不到精神的皈依。
13.父親希望把“我”培養(yǎng)成合格的種田人,要求嚴格,是“我”生活的導師;也教“我”識字,激勵“我”讀書,讓“我”下地,讓“我”懂得種田的辛苦。母親善良、慈愛,把土地經(jīng)營得井井有條,心疼泥土,心疼莊稼,疼愛子女。母親的愛感染著“我”,教會“我”熱愛故土。祖父自己背叛泥土不成,把希望全部落在孫輩身上,激勵“我”讀書,希望“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14.故鄉(xiāng)的貧窮、落后讓“我”決定千方百計地離開,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通過泥土的象征,回顧故鄉(xiāng)“對”我的滋養(yǎng),讓“我”對故鄉(xiāng)眷戀、牽掛;“我”經(jīng)歷“輕省生活”后反觀故鄉(xiāng)的生存方式,引發(fā)了對生命意義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