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風的內涵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也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xiàn)。
二、家風的特點
1、榜樣性
家風作為一個家庭或家族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它的提出必須具有權威性和典范作用,亦即“榜樣性”。中國古代傳統(tǒng)家庭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宗族之中,日常行為受到族約的限制。
2、社會性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的存在必須是與社會風潮相適應的。
3、傳承性
“世代相傳”和“生活作風”是家風的兩個重要標簽,家風的傳承性很大程度體現(xiàn)在生活作風上。生活作風可以分為價值認同與生活方式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并不能完全割裂開。價值認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價值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價值認同是家風得以傳承的基礎,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認同祖先的價值觀,才會踐行那樣的生活方式。
4、創(chuàng)新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家風創(chuàng)新性的來源。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現(xiàn)階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家庭培養(yǎng)的不僅僅是繼承者,更是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家風的重要性
1、家風對孩子各方面的影響都是非常重大的和直接的。
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jīng)常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2、家風影響政風。
家風和政風有著很緊密的聯(lián)系,很多貪官腐敗分子的墮落起點,正是始于家庭這道“防火墻”失去效力。家風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為公的情懷;家風不正的社會,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政風與民風。
3、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
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yōu)良的家風、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擁有良好的家風意識,令人心寒的社會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個家庭的家風是積極向善的,一個家的所有家庭成員的品德是純潔的、高尚的,那么一個社會定然是和諧的。
四、熱點案例
1、六尺巷里家風深
安徽省桐城市有兩張馳名古今中外的名片:一張為早已彪炳中國文學史冊的“桐城派”,另一張則是早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的國家3A級風景區(qū)“六尺巷”。
“鄰里禮讓、友善和睦”的美德,不但成為了張、吳兩家代代傳承的家風,而且更成為了西后街區(qū)一帶的“街風”,乃至于成了整個文都桐城的“城風”。正因為如此,桐城先后獲得了“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基礎教育先進市”、“國家級科技工作先進市”等殊榮。
2、習仲勛家風
2001年10月15日,習近平寫信祝賀習仲勛88歲壽辰。信中,習近平表示,希望從父親身上繼承和吸取的寶貴和高尚品質有很多,“學父親的儉樸生活”便是之一。習近平寫道:“父親的節(jié)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周知的。這是一個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和共產(chǎn)黨人的家風。這樣的好家風應世代相傳。”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一美德在習仲勛家風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習仲勛的高尚人格和獨特魅力,在于其克己奉公,在于其艱苦樸素,在于其以身作則,也在于其胸襟寬廣。習近平說習仲勛之所以受到廣大人民群眾和中國各共產(chǎn)黨同志的普遍尊敬,首先是因為他為人坦誠、忠厚。
習仲勛自己也表示,一輩子沒有整過人和堅持真理不說假話,并一以貫之。這樣的例證不勝枚舉,尤其是在重大的政治問題上,以及關鍵、敏感時期,習仲勛的坦誠、寬厚更是令人肅然起敬。
3、周恩來:崇尚節(jié)儉之風
周恩來(1898~1976),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淮安。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說,伯父要求我們要和全國老百姓一樣過簡樸日子。我們都是在伯父的教導下,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過來的。在我們周家兄妹中,我們就是普通老百姓,沒有人當大官,沒有人經(jīng)商掙大錢,沒有小車子、大宅子。擔任國務院總理時,哪怕再忙,也要騰出時間照顧孩子,不請保姆,自己親身洗衣;在穿著上,孩子們的衣服和鞋襪大都是“接力”著穿,大的穿舊了,再讓小的穿。在吃飯時,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撿起來吃掉,一丁點也不浪費,吃到最后還要掰一塊饅頭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凈。
4、莫言:崇尚飽學之風
莫言,原名管謨業(yè),1955年2月17日生,山東高密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一系列鄉(xiāng)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xiāng)”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 莫言說:過去給兒子找媳婦,給女兒找婆家的時候,都會了解一下這個家庭的家風,家風好代表這個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們中國大多數(shù)的家庭實際上是受中國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儉、節(jié)約、好學、上進„„這些構成了家風的基本內容,家風也是在與時俱進,更加開放、自由、健康、向上。我們家的家風和大多數(shù)農村家庭的家風差不多,我們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視學習,重視文化,就是說勤學上進,與人為善。
5、朱德:崇尚勤勞之風
朱德委員長對自己的女兒同樣是嚴格要求。他的女兒朱敏,一九五三年從莫斯科師范大學畢業(yè),回國后,被分配到北京師范大學工作。開始她和父親住在一起,朱德委員長金工次提出要她住到職工宿舍去,并給她講這個方面的道理:“你們住在我這里,對你們沒有什么好處,會使你們脫離群眾,滋長優(yōu)越感。你們不能靠父母過日子,要自力更生,學會獨立生活,要和群眾在一起,要能夠吃苦。不能吃苦,總有依賴思想,就會變。”后來,朱敏懷孕分娩,生了第一個孩子,產(chǎn)假剛滿,老人就催促她去上班。他對女兒說:“我們都是搞社會主義革命的,也要互相幫助嘛。你去上班,孩子就放在我這里,我替你安排好,你不要惦記。”并一再叮囑說:“你去上班后要住宿舍,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眾打成一片。”有時朱敏想孩子想急了,就悄悄地跑回家去看看孩子。委員長知道了,很不高興地批評女兒不聽話,不安心工作。朱敏只得遵照父親的囑咐,在學校里安心工作。每逢節(jié)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和自己的孩子。
五、名言警句
1、修身而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大學》
2、有了好家風,才有好民風,家風正則民風純,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黨風端,家風清則社風清,家風濁則社風濁。
3、優(yōu)秀家風影響的不止一代人,這會是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的,影響的是世世代代的人。
4、建家規(guī)整家風,固守國風本色。
5、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
6、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希望大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習近平
7、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習近平
六、參考范文
弘揚好家風 傳遞正能量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來,中華優(yōu)秀文化通過一代代家庭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風傳承,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家風、家訓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微觀載體,以一種無言的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人們的心靈,對立身、立家、立黨至關重要。
家風是立身之基。“家之興替,在于禮義,不在于富貴貧賤”。知禮儀、重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因家風清廉質樸、善良守信、進取有為而贏得贊譽的古今名人不勝枚舉。包拯嚴厲要求其后代不犯臟濫,不違其志,否則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岳母姚氏在岳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又嚴格教育參戰(zhàn)的兒子,一心報國。清代名臣林則徐留給后輩的家訓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好的家風如同無聲的教誨,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讓后人銘刻在心、代代受益。
家風是立家之本。沒有淳厚家風,無法使一個家族瓜瓞不絕,更無法使一個家族不分崩離析。有認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這種認同感顯然不可能是家族財產(chǎn),因為財產(chǎn)常常被瓜分而最終罄盡,只有一種東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員分沾,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因此增值——那就是讓所有家族成員引以為豪的“家風”,家風是一個有影響力有美譽度的家族必備的要素,也是一個家族最核心的價值。
家風是立黨之要。領導干部家庭,如果家風崩毀,則不僅禍害家族,而且還直接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領導干部掌握著一定的公權,如若家風不良,其妻子兒女多是貪欲叢生、借權生財或借勢欺人、違法亂紀,現(xiàn)實中常有“貪腐父子兵”、“受賄夫妻檔”、 “一人當官全家涉腐”,最終下場只能是“一人落馬牽出全家”。從近幾年查處的一些案件看,出問題的干部普遍家規(guī)不嚴、家風不正,家屬親屬相互影響、惡性循環(huán),形成家族式窩案、家族式腐敗。中央紀委在對蘇榮嚴重違紀違法的通報中,指出其“自身嚴重腐敗,并支持、縱容親屬利用其特殊身份擅權干政,謀取巨額非法利益,嚴重破壞了黨內政治生活,損害了當?shù)卣紊鷳B(tài),性質極其嚴重,影響十分惡劣”。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黨風端。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文明進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讓優(yōu)秀的家風家訓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chuàng)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