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政治生活中,如何制定政策,制定什么樣的政策,關系到國家的發(fā)展和群眾的生活,不可不慎重。那么什么是好的政策呢?政策的好壞可以從三個方面評估:第一,是否滿足公民意愿,反應群眾訴求,回應民生關切;第二,是否增進公民理性,促進社會公平,符合實際國情,優(yōu)化資源配置;第三,是否提升公民德行,醇化社會風氣,有效的懲惡揚善。
概括地說來,好的政策最好要同時滿足:民主、公平、正義三個標準。在這個開放、多元、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結構中,要很好理解、把握、制定、執(zhí)行、推廣這類政策需要我們:尊重公民、滿足公民、引導公民、說服公民,提升公民、發(fā)動公民。
首先好的政策應該尊重、滿足公民。尊重群眾就是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政于民,不專行獨斷,不搞一言堂。在制定政策過程要深入調(diào)查,開放言路,讓公民有機會參與政策的討論、制定,有權利影響決策的方向。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越來越多的政策進入了公共討論空間。比如2015年10月剛放開的二孩政策,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傾聽民意情況下,對政策作出的及時調(diào)整。其實早在這之前,民間就有關于二孩政策是否開放的討論和研究,民間人士梁建章博士甚至專門放下自己的生意,做了大量人口研究工作。正是在民間廣泛的討論和深入研究推動下,二孩政策才及時地出臺。因此,好的政策要有一個相對開放、自由、通暢的討論平臺和訴求渠道,而滿足公民意愿的前提就是要在政策上給予公民自由、開放、真實表達自己訴求的環(huán)境和空間。另一方面,滿足公民意愿遠遠不是簡單地聽就可以的。好的政策好必須去協(xié)調(diào)、平衡、捕捉、挖掘、洞察最普遍、最真實、最急迫的意愿,把這些意愿總結、歸納、提升為政策。比如90年代的公共圖書館的政策,為什么受到群眾廣泛擁護,正是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有人都非常急迫的獲得知識。因此,好政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發(fā)現(xiàn)、挖掘、凝聚共識,找到群眾普遍的痛點所在。
好的政策還要主動提升公民的理性,讓公民的訴求更公正、善良、理性。好的政策要讓公民在表達訴求時不僅考慮自己、個人、當前的利益,還考慮他人、集體、長遠的利益,應該讓公民表達訴求不再是簡單基于個人利益和情感,而是學會充分考慮到政策需要的條件,落實的成本,執(zhí)行的效率等等。好的政策還要涵養(yǎng)公民的科學務實的精神,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公平正義的情懷。以“限塑令”為例,這是一個處于維護整體環(huán)境利益出臺的政策,但是單純從個人角度說,可能會讓生活變得不方便,購物成本更高等等,這時候個人的小利益就必須讓位于公共的大利益。但與此同時,也要有效規(guī)避一部分人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去損害個人的自由和意愿,因此采取的是“限塑”而不是“禁塑”。這個政策好就好在:你的行為可能損害公共利益,但是你必須為此買單,要對公共利益進行補償——通過貨幣補償?shù)男问?,協(xié)調(diào)了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彰顯公平正義的內(nèi)涵。“限塑令”這個政策很好的詮釋了“理性”,它沒有基于一種簡單的道德理想,對那些使用塑料袋的人沒有揮舞大棒,而是給予了選擇的空間。這樣的政策才是有強大解釋力的政策,才是有普遍執(zhí)行力的政策,同時也才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理性訴求的好政策。
好的政策雖然不能簡單的根據(jù)道德熱情制定,但是它可以包含豐富的道德內(nèi)涵。“限塑令”這類政策雖然并沒有禁止使用塑料袋,但是也包含著道德訴求。限塑令出臺之后,塑料袋付錢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交易行為,這個錢就帶有一定的違背社會公德的處罰意味。這種處罰雖然不重,但是它表達出了對某些行為的是非對錯,善惡美丑的一種態(tài)度,它將在輿論上形成對濫用塑料袋者的監(jiān)督和鞭策。而有些政策本身就是強制性的道德規(guī)范,比如黨的八項規(guī)定,規(guī)定黨員領導干部婚喪嫁娶不能大操大辦,就是把道德上升為政策。孔子云“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黨員干部作為國家興衰、社會發(fā)展的領頭人,官風、黨風、政風關系到民風、社風、世風,領導干部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普通公民的道德水準就能上一個新臺階。因此,我們要將依法治國的現(xiàn)代政治手段和以德治國的古典政治智慧相結合,傳承“為政以德”的偉大傳統(tǒng),讓冰冷的政策重新閃耀道德和人性的光輝。
好的政策應該和公民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在滿足公民訴求、提升公民理性、涵養(yǎng)公民道德上都要積極有為。好的政策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在不同的歷史社會條件,不同的社會結構,好的政策應該有不同的內(nèi)涵。好的政策是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歷史沒有現(xiàn)成答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摸索、探討、爭論、發(fā)掘、實踐……(作者:張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