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guī)韺懽髂M題。
【給定材料】
中國式過馬路,是網友對部分中國人集體闖紅燈現象的一種調侃,即“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出現這種現象是大家受法不責眾的“從眾”心理影響,從而不顧及交通安全。“中國式過馬路”一經網絡傳播,立刻引發(fā)網友對交通、國民素質和安全的討論。北京市公安局2012年12月6日宣布,從即日起至2013年3月份,將會同相關部門,在全市范圍內發(fā)起交通、治安、環(huán)境三大秩序突出問題集中管理整治專項工作,不僅僅是針對中國式過馬路問題。
要求:用規(guī)范的現代漢語寫作,從上述材料出發(fā),自擬題目,自定立意,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杜絕中國式過馬路 增強法治觀念
“湊夠一撮人就走,管它紅燈綠燈。”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為什么大家都知道“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但仍要違反交通規(guī)則,甚至還冒著安全風險呢?這折射出人們規(guī)則意識的淡薄和法治觀念的缺失。法律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只有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打下堅實基礎,更好地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只有人民內心擁護法律,全社會信仰法律,法律才能發(fā)揮作用,法律權威才能真正樹立。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同時法治領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一些領導干部法治意識不強,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問題依然存在;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錢不信法”“信訪不信法”,遇事找熟人、走關系等現象較為普遍;一些地方“工鬧”“醫(yī)鬧”“拆遷鬧劇”等情況比較嚴重;等等。這些問題和現象之所以存在,甚至成為頑疾,細究起來,一個“根子”在于全社會法治意識不強,法治觀念還沒有真正樹立。
1992年,電影《秋菊打官司》轟動一時。那個為了“討個說法”而挺著懷孕的大肚子一次次上告的農婦,幾乎成了中國法治進程中的一個符號,象征著在這個有數千年人治傳統(tǒng)的國家中,人們法治觀念、權利意識的一次深刻覺醒。從總體上講,廣大干部群眾法治意識在不斷提升,但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朝夕即成。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仍然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應當看到,當前群眾法治觀念淡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人治文化傳統(tǒng)源遠流長,成為制約人們現代法治觀念形成不可忽視的因素。加之在現實生活中,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的存在,客觀上造成了“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后果,不同程度削弱了法律的權威。此外,這些年來法治宣傳教育成效明顯,但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重形式、輕實效的問題,影響了人們法治觀念的樹立。
法治觀念是法治的重要基礎。法律只有被認同、被信仰,成為內化在人們思想中、熔鑄到人們頭腦中的強大觀念,人們才會自覺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因此,必須強化法治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