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像面試答題般,在解決一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定性、分析原因,在此基礎之上才談得上有針對性的解決。而絕大多數(shù)稱之為問題的問題,往往都是問題的表面現(xiàn)象,可稱之為表面的問題,而問題的本質,如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及其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可叫做深層次問題。若只看到表面問題,不僅會被湮沒于無窮盡的問題之中,而且還會被問題牽著鼻子走,到頭來只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所以應當按照某一途徑或構架將一個個零散的現(xiàn)象綜合起來,整體性的看待問題,這樣就能找到表面現(xiàn)象背后的根源。教育專家認為,解決面試中的問題亦可遵循此理。
面試備考過程中會產生紛繁復雜的心理問題,其深層次的原因歸結起來往往歸結于壓力、自信這兩種心理問題上。下面教育專家介紹一下其具體表現(xiàn)及調試方法。
一、壓力篇
壓力與自信問題可以說是面試培訓過程中萬象癥結的兩朵金花。其實壓力就是一種不自信,因為什么叫壓力呢?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力應對無論是真實存在還是想象中的環(huán)境中提出的要求時,壓力感就產生了。
注1:因為寄予的希望過大,賦予的附加價值過多,導致急躁、孤注一擲等一系列不適宜的反應。
注2:跟上面其實是一個問題,越是年紀大的考生,就越會認為自己可選擇的余地小,沒有退路,沒有第二次機會了等等,就會將越多的,比如家人的期望、余生的希望等本沒有的附加值添加到面試上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結果導致動力失調。
注3:典型的動力失調,壓力過大所致,與心態(tài)也有關。
注4:完美心態(tài),源于非常想通過面試,壓力較大等等,較為復雜,必殺心態(tài)。
注5:欲求不足,動力不足。
注6:原因可能很復雜,有可能預示了阻力的存在,當然也有可能是動力不足的表現(xiàn)。
注7:能這么問,表明了這與上一種存在著本質的區(qū)別。說明說話者本身還是很關注自身的狀態(tài)的??赡苤皇撬^的表面的動力不足而已,事實上,壓力感超過了一般程度,更是造成潛意識將此壓抑下來,使自己和周圍的人誤以為沒有壓力。
注8:這有可能是上述兩種情況的綜合。
注9:純粹的進步不大。原因可能有很多,動力不足,懈怠是最常見的原因;而造成動力不足的原因就比較復雜了,比如與同學甚至老師的比較造成習得性無助。
解決之道包括認知重構和自我肯定技巧兩個方面:
(一)認知重構
事件本身并不會產生壓力感,是對它的解讀產生了壓力感,壓力感一旦產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就會減弱,就會產生一種以非理性思維為基礎的心理對話,它常常以自我擊敗為特征。通過認知重構,使人們能夠順利的將消極或壓力相關的知覺(非理性思維)轉變?yōu)榉e極的態(tài)度,而這又會降低知覺到的壓力強度。
要注意的是,目標并不是消滅壓力,事實上,沒有壓力并不會使你的生活更好。沒有壓力的生活也就沒有了挑戰(zhàn)——沒有了困難去克服,沒有了新的領域去開拓,也沒有了理由去加速運轉你的頭腦或提高你的能力。目標應當是識別出自己的最佳壓力水平,然后運用應對技術減低壓力感,使其保持在最佳壓力點上。
何為“最佳壓力點”呢?當壓力作為一種積極的動機出現(xiàn),能夠調動起個體的主動性、意志力等去追求目標時,這時的壓力就是有益的,超出這個最理想的點,就會造成傷害,就需要運用應對和放松技術了。
(二)自我肯定技巧
存在于人際互動中,當與別人接觸時,時時都需要獲得別人的肯定。當別人給予肯定時,由于壓力情境產生的憤怒感和恐懼感才會最大程度的減少,并讓傾向于采取和平的解決方式。
(三)學會使用“我”陳述
沒有自信(已經知道,這其實是壓力感的根源)的人不太會坦然的用“我”式的陳述表達他們自己,因為他們害怕別人不同意。同時因為害怕被拒絕,他們還會傾向于同意別人的思想,采取中立的立場而不是冒風險表達自己的感受。
多用“我”式陳述(如“我對……感到很生氣”,“我感到你對我說的這些不對”),事實上是在更自然的表達感受,而不是壓制自己的感受,增強了自我的疆界,極大的增強了自我認同。
這一技巧同樣更加適用于無領導小組討論過程。
(四)平和的表達反對意見
這一技術較適合于無領導小組的自由討論過程中。當做出一個決定的時候,如果意見是被平和的表達的,就更容易被接受。學會平和的表達反對意見,能使自己和對方都感到很舒適。
二、自信篇
注1:自己不能給予自己自信,急于對比,急于從對比中找到自信,往往適得其反;
知道對手找關系后產生這種想法,是非常正常的,但不排除逃避辛苦的訓練的可能。事實上對手找人也不一定能上,相當于自己放棄,被“嚇”死的,悔之晚矣,而且這么做是給自己找到一個可以不用承擔責任的借口。
注2:不言而喻。
注3:實質上還是一種與他人的對比,是對自己實力不確定的表現(xiàn)。
解決對象包括找準比較對象和優(yōu)勢自信遷移兩個方面:
(一)找準比較對象
相似的才能和成就,為何體驗到的滿意水平和自信感覺完全不同?這取決于你將自己和誰進行比較。美國的印第安人的自尊和白人的一樣高或者更高。其原因在于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利用一些自我保護機制來保持自尊。例如,他們常常與種族中的成員相互比較,而不是和主要種族的白人相比較,或者把負面反饋和失敗歸咎于別人對他們這個群體的偏見與歧視,而不是個人的失敗。
在面試備考過程中,之所以有時會產生進步不大,甚至沒有進步的感覺,以致產生挫敗感,就是因為找錯了比較對象。
所以要找準自己的比較對象,與過去的自己比,看到自己的進步。可以回顧一下這段時間以來的經歷,拿出以前的點評記錄紙,一頁一頁,一項一項,重溫成長歷程。
其實你不必比任何人好,只要能夠沉下心來,每天不停的進步,就能成功。
(二)優(yōu)勢自信遷移
盡管人們習慣于把自信看成一個單一的存在——整體自信,大多數(shù)人都有適度高的整體自信。通常對自己十分滿意,并且對自己做出比臆想中更為正面一點的推斷。不過,所有人在某些時候,以及少數(shù)人在大多數(shù)時候自信很低,這時,人們就會受到焦慮和自我懷疑的困擾。
但是自信還包括分隔開的或具有情境特殊性的多個方面。整體自信比通常所描述的要復雜,而且會根據(jù)經歷發(fā)生變化。舉個例子,有的人網球打得比較好,在這方面就會比較有自信,但是對英文作文的寫作就缺乏信心;還有的人對自己的學業(yè)很有信心,但是對每個科目的信心也不盡相同,也可能她對自己的體重不自信。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yè)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